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是傳統的送神日,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祭品,恭送神明返回天庭。送神是送什麼神呢? 主要是送灶神,也稱灶王爺,祂掌管著一家的飲食和財運。除了灶神外,有些家庭也會祭拜地基主,感謝祂們一年來的庇佑。送神時,可以準備鮮花、四果、清茶等祭品,並誠心誠意地感謝神明,祈求來年平安順遂。
可以參考 右眼皮跳中獎?破解民間傳說與科學真相
送神日是送什麼神?
農曆十二月廿四日,俗稱「送神日」,是台灣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。這一天,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祭品,虔誠地為神明送行,祈求來年平安順遂。但您知道送神日究竟是送哪些神明嗎?他們又為何要離開人間呢?
送神日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對自然力量的崇拜。古人相信,神明會在人間巡視,保佑百姓平安。到了年底,神明便會返回天庭,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情況,並領取來年的旨意。因此,人們會在送神日舉行儀式,感謝神明一年的守護,並祈求來年繼續庇佑。
送神日主要送的神明,包括:
灶神: 灶神是掌管家庭飲食和灶火的守護神,每年都會在除夕夜返回天庭,向玉皇大帝報告家中善惡。因此,人們會在送神日準備甜品祭拜灶神,祈求來年平安順遂,家運昌隆。
地基主: 地基主是守護家宅的神明,負責看守家宅的土地。在送神日,人們會準備簡單的供品,例如米飯、水果、茶水等,感謝地基主一年的守護,並祈求來年繼續庇佑。
其他神明: 除了灶神和地基主之外,有些家庭也會送其他神明,例如門神、土地公、財神等。這些神明在民間信仰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,負責守護家宅、保佑平安、帶來財運等。
送神日除了送神之外,也代表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。在送神日之後,人們會開始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,進行大掃除、貼春聯、準備年夜飯等,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。
送神日是台灣民俗文化的重要節日,它不僅是送神明返回天庭的儀式,也是人們祈求來年平安順遂、迎接新年的開始。了解送神日的傳統習俗,不僅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台灣文化,也能讓我們在現代生活中,依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。
送神時間與禁忌
送神祭拜的時間點相當重要,傳統習俗認為,最晚不要超過農曆12月24日午時,也就是今年的國曆2月3日下午1時。過了這個時間,就等同於神明已經回到天庭,再送就來不及了。
為了讓灶神好好休息,送神日可以考慮暫停開火,有需要開火的話建議開小火就好。 此外,送神日被視為吉日,切忌口出惡言,最好送神日兩天前就不要跟他人起口角,以免灶神一去不回,或是到天庭說家裡的是非。
送神這天也不宜帶有負面情緒,尤其是清屯時應保持心情愉悅,要是當下有太多不好的情緒,可能將負面磁場帶給神明和祖先。
以下列出送神日應注意的禁忌:
避免口角爭執: 送神日兩天前就不要跟他人起口角,以免影響灶神的心情。
保持正面情緒: 送神日這天應保持心情愉悅,避免負面情緒影響祭拜儀式。
避免搬運重物: 送神日不宜搬運重物,以免影響神明離開的順利。
避免大聲喧嘩: 送神日要保持安靜,避免大聲喧嘩影響祭拜儀式。
避免穿著破損衣物: 送神日應穿著整潔的衣服,避免穿著破損的衣物。
遵守這些禁忌,可以讓送神祭拜儀式更加順利,也祈求來年平安順遂。
送神是送什麼神.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
神是什麼意思?
在古代農業社會中,「神」的概念與我們現代的理解有著顯著的差異。對他們而言,神並非抽象的、遙遠的存在,而是與他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體。神是他們和他們家屬享受的一切美物的賜與者,他們為了感激而把初熟的果實獻給神。 這樣做實際上是信仰並倚靠神的一種記號。 不是在穀倉空了、焦急等候春雨降下來並使五娭成熟之時,而是在穀物收成、穀倉堆滿的豐足日子,他們才向神表達感謝,這也反映了他們對神明的依賴和敬畏。
神被視為自然力量的化身,掌管著風雨、雷電、豐收等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現象。他們相信神擁有超自然的力量,能夠影響他們的命運,因此他們會透過祭祀、祈禱等方式來與神溝通,祈求神保佑他們平安順遂、五穀豐登。
舉例來說,古代埃及人崇拜太陽神拉,認為拉是太陽的化身,掌管著生命和繁衍。他們會舉行盛大的祭典,獻上牲畜和祭品,祈求拉賜予他們豐收和繁榮。而古代希臘人則崇拜農業女神得墨忒耳,認為得墨忒耳掌管著穀物和收穫。他們會在收穫季節舉行豐收節,獻上第一批成熟的穀物,感謝得墨忒耳的恩賜。
這些古代農業社會的信仰體系,反映了他們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神明的依賴。他們相信神是他們生存和繁榮的關鍵,因此他們會透過各種儀式和祭祀來表達對神的感謝和敬畏。這些信仰體系也塑造了他們的文化和社會結構,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。
時代 | 神明 | 神明掌管 | 信仰表現 |
---|---|---|---|
古代農業社會 | 神 | 日常生活的實體,賜予者 | 獻上初熟的果實 |
古代埃及 | 拉 | 太陽,生命和繁衍 | 盛大祭典,獻上牲畜和祭品 |
古代希臘 | 得墨忒耳 | 穀物和收穫 | 豐收節,獻上第一批成熟的穀物 |
送神日怎麼拜?
每年農曆臘月,也就是大約在農曆 12 月 23~25 日的時間是民間的送神日,俗稱謝灶。祭拜習俗是大家會拿灶君圖像或紅紙,寫上「司命灶君神位」、「敬奉司命灶君」等字,貼在爐灶上祭拜。除了灶君之外,也有人會祭拜其他神明,例如土地公、門神等,祈求來年平安順遂。
送神日祭拜時,通常會準備一些供品,例如:
- 甜食:象徵著希望来年生活甜蜜美滿。
- 水果:代表著吉祥如意,常見的水果有蘋果、橘子、香蕉等。
- 酒:用來敬神,表示對神明的敬意。
- 香燭:用來祈求神明保佑。
- 紙錢:用來打點送神。
祭拜時,要誠心誠意,並準備好供品,在爐灶前點燃香燭,並將供品擺放在爐灶上,然後向灶神祈求平安順遂。祭拜完畢後,將紙錢燒化,並將供品收起來,表示送神儀式完成。
送神日祭拜時,要注意以下禁忌:
- 避免打罵、吵架:送神日當天,要保持平和的心態,避免打罵、吵架,以免影響来年運勢。
- 保持清潔:送神日當天,要保持家中清潔,尤其要打掃爐灶,表示對灶神的尊重。
- 不要亂丟垃圾:送神日當天,不要亂丟垃圾,以免影響来年運勢。
送神日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,透過祭拜神明,祈求來年平安順遂,也象徵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。在現代生活中,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,選擇適合的送神方式,例如在家中簡單祭拜,或到廟宇參加祭祀活動,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。
送神要送什麼?送神必備「七寶春草灰」一份
送神時,除了準備供品外,還有一項重要的儀式用品,那就是「七寶春草灰」。所謂「七寶」就是金、銀、銅、鐵、珍珠、瑪瑙及五色線,象徵著財富、平安、健康、事業、智慧、人緣和好運。而「春草灰」則是春天稻草和六種不同避邪的花草燒成灰,具有驅邪避煞、淨化空間的功效。將七寶和春草灰混合在一起,象徵著送神時祈求神明保佑,在新的一年帶來財運、平安、健康、事業順利、智慧增長、人緣廣闊和好運連連。
在送神儀式中,七寶春草灰的擺放方式也有一定的規矩。首先,將香爐灰倒出,用細網子過濾將香腳濾出來,再將細的粉末放回香爐內。接著,將「七寶」放在香爐中央,再將「春草灰」灑在香爐內覆蓋上面,最後將八顆珍珠擺在七寶的中央,八片金薄一片一片的擺在香爐內的週圍。珍珠代表光明,金薄代表財利,春草灰避邪,七寶代表事業前途。整個香爐整理完成後,便可放置一旁,準備為神明「浴身」。
神明「浴身」的步驟也很重要,需要使用乾淨的紅布或黃布擦拭金身,千萬不要用水洗神明的金身。紅布代表喜慶,黃布代表財運,用紅布或黃布擦拭神明金身,象徵著為神明淨身,祈求神明在新的一年帶來好運和財富。在擦拭過程中,要輕輕地擦拭,不要用力摩擦,以免損壞神像。
送神時,七寶春草灰的擺放和神明浴身都是重要的儀式,象徵著對神明的尊重和祈求神明保佑。通過正確的儀式,我們可以祈求神明在新的一年保佑我們平安健康、事業順利、財運亨通。
送神是送什麼神結論
農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日,是台灣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,也是一年一度感謝神明保佑,並祈求來年平安順遂的時刻。送神日主要送的是灶神,祂掌管著一家的飲食和財運,在除夕夜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家中善惡。除了灶神外,有些家庭也會祭拜地基主,感謝祂們一年的庇佑。
送神日祭拜時,需準備祭品,例如甜食、水果、酒、香燭、紙錢等,並誠心誠意地感謝神明。送神日也有許多禁忌,例如避免口角爭執、保持正面情緒、避免搬運重物、避免大聲喧嘩、避免穿著破損衣物等,需多加注意。
「送神是送什麼神?」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難,主要就是送灶神和地基主。透過了解送神日的傳統習俗,不僅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台灣文化,也能讓我們在現代生活中,依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。
送神是送什麼神 常見問題快速FAQ
為什麼要送神?送神有什麼意義?
送神是民間習俗,主要目的是感謝神明一年來的庇佑,並祈求來年繼續守護。送神日代表著神明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情況,並領取來年的旨意。同時,也象徵著舊的一年結束,新的一年即將到來。
送神日一定要祭拜嗎?沒拜會不會怎樣?
送神日祭拜是一種傳統習俗,是否祭拜由個人信仰決定。民間習俗認為,祭拜送神可以感謝神明一年的守護,祈求來年平安順遂。但如果沒有祭拜,也不代表會帶來不好的結果。重要的是保持敬畏之心,並以正面積極的態度迎接新的一年。
送神日有哪些禁忌?要注意什麼?
送神日應避免口角爭執、保持正面情緒,並避免搬運重物、大聲喧嘩和穿著破損衣物。此外,送神日當天要保持家中清潔,尤其是打掃爐灶,表示對灶神的尊重。